集团动态
宁夏农垦以“四抓四强”推进项目管理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宁夏农垦集团坚决扛起引领支撑自治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粮食储备安全的核心使命,将精细化管理贯穿于项目“投、建、管、运”全过程,通过“四抓四强”硬举措,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为宁夏农垦做强做优做大注入强劲动能。

抓制度、强根基,立起项目管理“硬标尺”。构筑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一是健全制度体系。以新修订的《宁夏农垦投资管理办法》《宁夏农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为统领,明确投资方向、规范决策程序、划清管理权责。二是绘制管理图谱。配套出台《宁夏农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流程图》,将项目划分为五个阶段,明确关键节点、责任主体、审批路径,实现项目推进按图施工、规范有序。三是筑牢管控屏障。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强化项目储备和可行性论证,严格履行“两上两下”和“三会”审议程序,从源头上杜绝盲目投资、未批先建,确保项目谋划精准、决策科学。
抓管控、强效能,拧紧项目推进“压力阀”。创新监管方式,实施精准管控。一是“三色清单”动态预警。对年度计划实施的71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进度一目了然,滞后即时预警,定期调度通报。二是“专项治理”排雷除患。开展工程项目建设“回头看”及“以案促改 举一反三”专项治理,对2020年以来项目进行全面“体检”。召开高标准农田等重点领域整治推进会,立行立改,致力打造“零问题”工程。三是“一线督导”破解难题。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常态化深入灵农黑猪养殖场、贺兰山农牧场、孙家滩奶牛场、粮食仓储、智慧葡萄园等项目一线,看进度、查质量、解难题,为项目建设清障护航。四是“全程跟踪”闭环问效。严格执行项目“六制”和法人责任制,签订《管理责任书》。强化招投标、合同、资金等关键环节监督,严防超概算投资,确保项目建成精品工程、廉洁工程、安全工程。
抓机制、强服务,优化项目建设“软环境”。主动靠前,创新机制,为项目高效落地赋能助力。一是“垦地协同”凝聚合力。推进贺兰山农牧场垦地融合高质量发展试点,与西夏区互派6名干部挂职交流,打破行政壁垒,促进政策资源精准对接。二是“多元筹资”强化保障。主攻地方政府专项债,为孙家滩第一奶牛场、贺兰山牛羊规模化养殖基地争取1.88亿元;抢抓超长期特别国债机遇,争取自治区单列农垦指标,实施前进、渠口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取中央及自治区各级财政资金0.73亿元,实施3个高标准农田项目;积极对接自治区预算内资金支持青铜峡粮库扩改建;争取水库移民、乡村振兴、农垦改革发展等项目资金1亿元,形成多元资金协同局面。三是“重组整合”释放红利。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决策部署,与宁夏粮食集团重组整合,新增粮食储备贸易主业,通过内部资源优化配置,为谋划实施粮食仓储、精深加工等项目拓展空间。

抓成效、强赋能,锻造产业发展“强引擎”。通过精准高效的项目管理,集团产业根基愈发稳固,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一是主导产业根基更牢。2025年,“草奶肉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领域44个项目投资占比达63%,贺兰山肉牛肉羊循环产业示范园、灵农黑猪产业振兴等强链补链项目稳步推进。二是战新产业布局更优。聚焦智慧农业、数字赋能,实施战新产业项目24个,智慧葡萄园云平台、沙湖数智化旅游、乳制品数智化平台等项目加速建设,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项目基础。三是质量效益同步提升。酿酒葡萄低质低效园改造等一批技改项目,推动产业向精细化、高附加值迈进;盐碱地改良科研项目实现作物产量提高25.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2.2%,强劲拉动基础产能。(综合办公室 刘雨瑶)
